美食烹饪 营养健康 食疗食谱 您的私人营养健康顾问
白石营养师,国家高级营养师、国际营养师协会注册营养师、中餐二级烹调师、西餐二级烹调师。擅长于美食营养研究,对烹饪与营养知识有深刻了解。...[详细] [在线咨询]
含烟酸原料(前50位)
下面显示的数值是每100克各种原料中所包含的烟酸的含量。如需了解更多包含烟酸的原料,请查看“含烟酸原料排行榜”。你可以通过原料选择富含烟酸的食谱进行补充。
45.2毫克
44.3毫克
43.08毫克
43毫克
39.39毫克
30.7毫克
24.99毫克
23.42毫克
22.1毫克
20.5毫克
19.5毫克
18.9毫克
18.9毫克
17.9毫克
16.2毫克
16.1毫克
15.2毫克
14.1毫克
13.4毫克
12.5毫克
11.9毫克
11.9毫克
11.5毫克
10.8毫克
10.11毫克
10毫克
9.7毫克
9.2毫克
9.1毫克
9.1毫克
9毫克
8.9毫克
8.8毫克
8.8毫克
8.8毫克
8.4毫克
8.4毫克
8毫克
8毫克
7.9毫克
7.7毫克
7.7毫克
7.6毫克
7.54毫克
7.5毫克
7.4毫克
7.3毫克
7.2毫克
7.2毫克
7.1毫克
更多能量及功能元素:泛酸  维生素B6  叶酸  维生素B12  维生素C  硫胺素  核黄素  生物素  胆碱  
简单介绍
烟酸又名维生素B5、维生素PP、尼克酸、抗癞皮病因子等。烟酸为无色针状晶体,味苦,烟酰胺晶体呈白色粉状,二者均溶于水及酒精。烟酸和烟酰胺性质比较稳定,酸、碱、氧、光或加热条件下不易破坏。在高压下,120度20分钟也不被破坏。一般加工烹饪损失很小,但会随水流失。烟酸不但是维持消化系统健康的维生素,也是性荷尔蒙合成不可缺少的物质。对生活充满压力的现代人来说,烟酸维系神经系统健康和脑机能正常运作的功效,也绝对不可以忽视。
发现历史
早在1867年,德国化学家Huber曾由烟草提取的尼古丁制得这种维生素,但其作用在以后的70年间一直不清楚。1913年前后,美国每年有20万例赖皮病发生,学者Goldberger考虑到这种病的发生都在玉米为主食的地区,认为是一种色氨酸的缺乏病,因为这种蛋白是玉米中缺乏的。1937年年Elvenhjem发现从肝脏中分离出来的烟酸可治疗狗的黑舌病,不久证明可防治人的癞皮病,从此烟酸的作用才被发现。
代谢吸收
烟酸主要是以辅酶的形式存在于食物中,经消化后于胃及小肠吸收。吸收后以烟酸的形式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内转化为烟酸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和烟酸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在肝内未经代谢的烟酸和烟酰胺随血液流入其他组织,再形成含有烟酸的辅酶。过量的烟酸大部分经甲基化从尿中排出,也有少量烟酸和烟酰胺直接由尿中排出,此外烟酸也随乳汁分泌和从汗中排出。
生理功能
1、葡萄糖耐量因子的组成成分,有增加葡萄糖的利用及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脂肪的作用。促进消化系统的健康,减轻胃肠障碍。
2、保护心血管,有降底胆固醇及甘油三脂、促进血液循环、使血压下降的功效。
3、帮助细胞的形成,维持正常发育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正常需要
由于烟酸平均需要量的实验数据欠缺,但有研究表明组织中维生素维生素B1与烟酸的比例接近1:10,据此,我国推荐的膳食烟酸的摄入量是以维生素B1的10倍量为基础提出的。
1、成人的每日推荐摄入量是男性14mg,女性13mg。
2、孕妇建议每日摄取量为15mg。
3、哺乳期妇女建议每日摄取量为18mg。
过量表现
目前尚未见到因食源烟酸摄入过多而引起中毒的报告。所见烟酸的毒副作用多为邻床大剂量使用烟酸治疗高脂血症病人所致。当口服剂量为30~1000mg/d,有些人出现血管扩张的症状,如颜面潮红、皮肤红肿、头晕眼花、皮肤瘙痒等。除血管扩张外,还可伴随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当口服剂量为3~9g/d时,可引起黄疸和血清转氨酶升高。严重者可出现肝炎、肝性昏迷、脂肪肝等。
缺乏症
烟酸缺乏可以起癞皮病。
前驱症状:体重减轻,疲劳乏力,记忆力差、失眠等,如不及时治疗,则可出现皮炎、腹泻和痴呆。
皮肤症状:典型症状常见在肢体暴露部位,如手背、腕、前臂、面部、颈部、足背、踝部出现对称性皮炎。
消化系统症状:主要有口角炎、舌炎、腹泻等,腹泻是本病的典型症状,早期多患便秘,其后由于消化腺体的萎缩及肠炎的发生常有腹泻,次数不等。
神经系统症状:初期很少出现,至皮肤和消化系统症状明显时出现。轻症患者可有全身乏力、烦躁、抑郁、健忘及失眠等。重症则有狂躁、幻听、神志不清、木僵、甚至痴呆。
食物来源
瘦肉、未精制的谷类制品、麦芽与麸子、动物肾脏/心脏、绿叶蔬菜、啤酒酵母、坚果类、鸡肉、未精制的糖蜜、绿豆,花生、香菇、紫菜、鱼等。
需要人群
1、皮肤对太阳光线特别敏感或皮炎、脱皮、皮肤粗糙的人需要补充维生素B3。
2、现代女性压力大,当精神紧张、躁动不安时补充维生素B3有好处。
3、以玉米为主食的人群应经常补充。
公司新闻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 可口中心 | 搜索技巧 | 设为首页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2005-2007 版权所有 KEKO.COM.CN 网站备案:京ICP备06064100